形态描述
形态
外形:个体大小与一般田鼠没有太大区别,体长108(90—138)mm;尾较短,尾27(17—36)mm,占体长25%(20%—31%);与其他田鼠对比,除毛脚田鼠亚属的类外,狭颅田鼠是中国田鼠属中尾长较短的种类之一。后足长与一般田鼠属的种类没有太大的差异,但后趾后半部具有浓密的毛,与毛脚田鼠亚属的种类十分相似。耳朵短,仅稍露出毛外。蹠垫6个。乳头4对,胸部2对,鼠蹊2对。
毛色:各亚种间有较大的差异。最浅的亚种是背毛灰沙黄色的河北亚种(M.g.angustus);最深的亚种为黑褐色与茶褐色混杂的谢尔塔拉亚种(M.g.sirtalaensis);在此之间还有褐色、浅茶褐色等各色型的亚种。依毛色,再参考其他形状,可以作为亚种鉴别的依据。将在下面介绍亚种时分别介绍。
头骨:在前面介绍鉴别特征时,已做了重点的介绍,下面稍做此补充。头骨狭长,棱角鲜明,颅全长约为颧宽的两倍。鼻骨前宽后窄。眶间窄长,中央有一条明显纵列的眶间嵴。腭骨有2条纵沟,前面在门齿孔的后缘,后面接近腭骨的后缘。腭骨后缘中央有一个典型的骨桥,骨桥两侧每侧有一个明显的侧窝。听泡由于颅宽窄,仅属中等大小,但乳突向外突伸,向后却没有达到枕踝,没露出头骨后缘。
牙齿:门齿的构造颇像沟牙田鼠(Microtus bedfordi),如上门齿的齿面具有浅沟;下颌门齿外露部分较短,但其末端达到角突和冠状之间缺刻底部,就下颌骨的总长而论,从比例上看,下门齿并不算短。 Hinton(1926)曾依以上性状评价这是最原始的性状。看来,也可以认为狭颅田鼠具有最原始的性状。
臼齿的分别齿环虽稍窄,但齿型却基本上属于田鼠亚属(Microtus)的齿型,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的特异性。如第1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前面横置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1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2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2个,内侧有1个,末端有一个C字形的齿环,开口朝内侧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此牙齿各亚种均出现个体变异。
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的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最上面的顶部齿环随亚种不同而形态有异。如谢尔塔拉亚种(M. g. sirtalaensis)、呼伦贝尔亚种(M. g.raddei)及河北亚种(M. g. angustus)的顶部齿环似普通田鼠(Microtus arvalis)的顶齿环,似跳棋子状。马依勒亚种(M. g. dolguschini)及天山亚种(M. g.tianschanicus)有的个体顶部齿环外侧平直,则似下弦月形。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内侧2个,外侧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各亚种的构造均十分稳定。第3下臼齿为三个摞列的横齿环所构成,但最上面的横齿环各亚种有所不同。马依勒亚种上横齿环有外角,其余4个亚种有不少个体没有外角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头骨:
外形:个体大小与一般田鼠没有太大区别,体长108(90—138)mm;尾较短,尾27(17—36)mm,占体长25%(20%—31%);与其他田鼠对比,除毛脚田鼠亚属的类外,狭颅田鼠是中国田鼠属中尾长较短的种类之一。后足长与一般田鼠属的种类没有太大的差异,但后趾后半部具有浓密的毛,与毛脚田鼠亚属的种类十分相似。耳朵短,仅稍露出毛外。蹠垫6个。乳头4对,胸部2对,鼠蹊2对。
毛色:各亚种间有较大的差异。最浅的亚种是背毛灰沙黄色的河北亚种(M.g.angustus);最深的亚种为黑褐色与茶褐色混杂的谢尔塔拉亚种(M.g.sirtalaensis);在此之间还有褐色、浅茶褐色等各色型的亚种。依毛色,再参考其他形状,可以作为亚种鉴别的依据。将在下面介绍亚种时分别介绍。
头骨:在前面介绍鉴别特征时,已做了重点的介绍,下面稍做此补充。头骨狭长,棱角鲜明,颅全长约为颧宽的两倍。鼻骨前宽后窄。眶间窄长,中央有一条明显纵列的眶间嵴。腭骨有2条纵沟,前面在门齿孔的后缘,后面接近腭骨的后缘。腭骨后缘中央有一个典型的骨桥,骨桥两侧每侧有一个明显的侧窝。听泡由于颅宽窄,仅属中等大小,但乳突向外突伸,向后却没有达到枕踝,没露出头骨后缘。
牙齿:门齿的构造颇像沟牙田鼠(Microtus bedfordi),如上门齿的齿面具有浅沟;下颌门齿外露部分较短,但其末端达到角突和冠状之间缺刻底部,就下颌骨的总长而论,从比例上看,下门齿并不算短。 Hinton(1926)曾依以上性状评价这是最原始的性状。看来,也可以认为狭颅田鼠具有最原始的性状。
臼齿的分别齿环虽稍窄,但齿型却基本上属于田鼠亚属(Microtus)的齿型,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的特异性。如第1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前面横置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1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2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2个,内侧有1个,末端有一个C字形的齿环,开口朝内侧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此牙齿各亚种均出现个体变异。
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的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最上面的顶部齿环随亚种不同而形态有异。如谢尔塔拉亚种(M. g. sirtalaensis)、呼伦贝尔亚种(M. g.raddei)及河北亚种(M. g. angustus)的顶部齿环似普通田鼠(Microtus arvalis)的顶齿环,似跳棋子状。马依勒亚种(M. g. dolguschini)及天山亚种(M. g.tianschanicus)有的个体顶部齿环外侧平直,则似下弦月形。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内侧2个,外侧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各亚种的构造均十分稳定。第3下臼齿为三个摞列的横齿环所构成,但最上面的横齿环各亚种有所不同。马依勒亚种上横齿环有外角,其余4个亚种有不少个体没有外角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项目 | 马依勒亚种 (n=7) | 天山亚种 (n=31) | 呼伦贝尔亚种 (n=25) | 锡尔塔拉亚种 (n=6) | 河北亚种 (n=26) | 总计 (n=97) |
体重 | 43(37—51) | 26(19—35) | 36(23—60) | 27(17—45) | — | 33(17—60) |
体长 | 113(105—123) | 101(90—113) | 110(95—129) | 98(90—120) | 119(100—138) | 108(90—138) |
尾长 | 35(34—36) | 27(22—35) | 24(17—30) | 26(23—30) | 24(19—29) | 27(17—36) |
后足长 | 15.4(15—16) | 16(14—19) | 16(14—22) | 16(15—17) | 17(15—18) | 16(14—22) |
耳长 | 14(11—16) | 11(7—14) | 11(9—14) | 11(10—12) | 10(8—14) | 11(7—16) |
尾长/体长 | 31% | 27% | 22% | 27% | 20% | 25% |
头骨:
项目 | 马依勒亚种 (n=7) | 天山亚种 (n=31) | 呼伦贝尔亚种 (n=25) | 谢尔塔拉亚种 (n=6) | 河北亚种 (n=14) | 总计 (n=83) |
颧宽 | 13.3(12.7-143) | 120(10.0-13.0 | 12.4(11.2-14.0) | 11.4(10.4-14.1) | 13.6(12.4-14.6) | 12.5(10.4-14.6) |
眶间宽 | 2.7(2.3-2.9) | 2.8(2.5-3.0) | 2.9(2.2-3.0) | 2.6(2.5-2.7) | 2.8(2.5-3.0) | 2.8(2.2-3.0) |
后头宽 | 11.4(10.8-11.5) | 10.6(10.0-12.0) | 10.3(9.6-11.4 | 10.1(9.5-11.0) | 10.2(10.1-11.6) | 10.5(9.5-12.0) |
听泡长 | 6.1(5.8-6.0) | 7.1(5.8-8.5) | 7.6(6.5-8.6) | 8.0(7.4-8.4) | 8.0(7.4-8.9) | 7.4(5.8-8.9) |
上颊齿列长 | 5.8(5.0-6.0) | 5.6(5.3-6.2) | 5.6(5.1-6.0) | 5.6(5.1-6.0) | 6.1(5.2-6.9) | 5.7(5.1-6.9) |
下颊齿列长 | 5.6(5.5-5.8) | 5.5(5.1-6.0) | 5.5(5.0-6.0) | 5.6(5.2-6.0) | 5.8(5.0-6.4) | 5.6(5.0-6.4) |
颅基长 | 25.8(24.4-27.0) | 24.4(23.0-25.9) | 24.8(22.3-26.3) | 24.6(22.7-27.1) | 24.7(22.0-27.6) | 24.9(22.0-27.6) |
颧宽/颅全长 | 51% | 49% | 50% | 45.6% | 52% | 49% |
后头宽/颅全长 | 44% | 43% | 42% | 40% | 39% | 42% |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头骨细而窄长。根据83个标本,包括5个亚种的总计,颅全长平均25.3(22.3—27.6)mm,而颧宽平均12.5(10.4—14.6)mm,占颅全长的49%;后头宽平均10.5(9.5—12.0)mm,占颅全长的42%,这足以反映出其头骨窄长的轮廓。眶间宽不超过3mm,眶间部分比其他田鼠窄而长,有锐利的眶间嵴。颧宽大致等于颅全长之半,51个亚种颧宽分别占颅全长的45.6%至52%。颧弓不向外扩展,而是在前面稍往前弯,然后在两侧直着向后,两侧颧弓近乎平行,直至鳞骨区。颅室窄小。顶骨窄长。顶间骨近似三角形状,其底边极宽,稍窄于后头宽。两侧边倾斜向上,至顶部形成一个尖突。眶后的鳞突圆钝,但明显,构成颅室的前角。人字嵴在两侧。由人字嵴向前,直至鳞突,几乎是保持着等宽的距离,颅室两侧壁近乎平行。颅室从顶部观,似矩形。从头骨特异的窄长系列特征,足以鉴别。腭骨后缘有典型的骨桥。
上门齿的前齿面有清晰的浅沟,与沟牙田鼠(Microtus bedfordi Thomas)的齿沟相似。
臼齿咀嚼面的齿环比田鼠亚属(Microtus)的种类窄,比毛脚田鼠亚属(La-siopodomys)的种类稍宽,其宽度介乎两个亚属之间。
趾部从踵部(脚后跟)向前至掌部,整个趾的后半部具有浓密的毛,与毛脚田鼠亚属的种类相似。
上门齿的前齿面有清晰的浅沟,与沟牙田鼠(Microtus bedfordi Thomas)的齿沟相似。
臼齿咀嚼面的齿环比田鼠亚属(Microtus)的种类窄,比毛脚田鼠亚属(La-siopodomys)的种类稍宽,其宽度介乎两个亚属之间。
趾部从踵部(脚后跟)向前至掌部,整个趾的后半部具有浓密的毛,与毛脚田鼠亚属的种类相似。
大小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头骨:
外形:
项目 | 马依勒亚种 (n=7) | 天山亚种 (n=31) | 呼伦贝尔亚种 (n=25) | 锡尔塔拉亚种 (n=6) | 河北亚种 (n=26) | 总计 (n=97) |
体重 | 43(37—51) | 26(19—35) | 36(23—60) | 27(17—45) | — | 33(17—60) |
体长 | 113(105—123) | 101(90—113) | 110(95—129) | 98(90—120) | 119(100—138) | 108(90—138) |
尾长 | 35(34—36) | 27(22—35) | 24(17—30) | 26(23—30) | 24(19—29) | 27(17—36) |
后足长 | 15.4(15—16) | 16(14—19) | 16(14—22) | 16(15—17) | 17(15—18) | 16(14—22) |
耳长 | 14(11—16) | 11(7—14) | 11(9—14) | 11(10—12) | 10(8—14) | 11(7—16) |
尾长/体长 | 31% | 27% | 22% | 27% | 20% | 25% |
头骨:
项目 | 马依勒亚种 (n=7) | 天山亚种 (n=31) | 呼伦贝尔亚种 (n=25) | 谢尔塔拉亚种 (n=6) | 河北亚种 (n=14) | 总计 (n=83) |
颧宽 | 13.3(12.7-143) | 120(10.0-13.0 | 12.4(11.2-14.0) | 11.4(10.4-14.1) | 13.6(12.4-14.6) | 12.5(10.4-14.6) |
眶间宽 | 2.7(2.3-2.9) | 2.8(2.5-3.0) | 2.9(2.2-3.0) | 2.6(2.5-2.7) | 2.8(2.5-3.0) | 2.8(2.2-3.0) |
后头宽 | 11.4(10.8-11.5) | 10.6(10.0-12.0) | 10.3(9.6-11.4 | 10.1(9.5-11.0) | 10.2(10.1-11.6) | 10.5(9.5-12.0) |
听泡长 | 6.1(5.8-6.0) | 7.1(5.8-8.5) | 7.6(6.5-8.6) | 8.0(7.4-8.4) | 8.0(7.4-8.9) | 7.4(5.8-8.9) |
上颊齿列长 | 5.8(5.0-6.0) | 5.6(5.3-6.2) | 5.6(5.1-6.0) | 5.6(5.1-6.0) | 6.1(5.2-6.9) | 5.7(5.1-6.9) |
下颊齿列长 | 5.6(5.5-5.8) | 5.5(5.1-6.0) | 5.5(5.0-6.0) | 5.6(5.2-6.0) | 5.8(5.0-6.4) | 5.6(5.0-6.4) |
颅基长 | 25.8(24.4-27.0) | 24.4(23.0-25.9) | 24.8(22.3-26.3) | 24.6(22.7-27.1) | 24.7(22.0-27.6) | 24.9(22.0-27.6) |
颧宽/颅全长 | 51% | 49% | 50% | 45.6% | 52% | 49% |
后头宽/颅全长 | 44% | 43% | 42% | 40% | 39% | 42% |
生物学
栖息地类型广泛,高山草原(海拔3000m以上)λ、森林草原、草原、荒漠化草原及农田,均有分布。群居。善挖洞。洞穴复杂,但离地面并不深(一般不超过1OmU。洞穴多建在灌木丛及草丛下面。洞口甚多,最多可达10个左右。洞下有洞道相通。在高山地区或冻土带可以见到其所挖掘比较完整的复杂洞道。晨昏活动为主,在高山地区白天也活动。以野生植物及农作物绿色部分,根部,以及种子为食。喜吃豆类及宽叶的禾本科植物。不冬眠。冬季以秋贮的大量食物越冬。
每年繁殖2-3次。每窝产仔6斗(4→2)只。
每年繁殖2-3次。每窝产仔6斗(4→2)只。
生境信息
群居。善挖洞。洞穴复杂,但离地面并不深(一般不超过1OmU。洞穴多建在灌木丛及草丛下面。洞口甚多,最多可达10个左右。洞下有洞道相通。在高山地区或冻土带可以见到其所挖掘比较完整的复杂洞道。晨昏活动为主,在高山地区白天也活动。以野生植物及农作物绿色部分,根部,以及种子为食。喜吃豆类及宽叶的禾本科植物。不冬眠。冬季以秋贮的大量食物越冬。
海拔范围
栖息地类型广泛,高山草原(海拔3000m以上)λ、森林草原、草原、荒漠化草原及农田,均有分布。
繁殖特征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在蒙新区。由于栖息地局限在比较潮湿的地区,因此各亚种的分布区并不连续,呈断裂分布。东部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、锡林郭勒荒漠化草原、河北省及其毗邻的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坝上地区,西部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区及玛依勒山区。采集标本的地区在亚种部分详述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危害草场,盗窃为牲畜越冬所贮的干草。秋季在打草场中,狭颅田鼠多聚集在收割后的草垛下,数量很多,不仅以这些牧草为食,而且将牧草拖入洞中,贮藏越冬。另外,在内蒙古狭颅田鼠数量高的年份,因鼠害可使产草量降低30%。由以上情况看来,狭颅田鼠与牲畜争食牧草的现象是严重的。
狭颅鼠是野兔热及蜱传型斑疹伤寒的储存宿主。在这些病流行的地区,应大力灭鼠。
染色体核型:272=36
狭颅鼠是野兔热及蜱传型斑疹伤寒的储存宿主。在这些病流行的地区,应大力灭鼠。
染色体核型:272=36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危害草场,盗窃为牲畜越冬所贮的干草。秋季在打草场中,狭颅田鼠多聚集在收割后的草垛下,数量很多,不仅以这些牧草为食,而且将牧草拖入洞中,贮藏越冬。另外,在内蒙古狭颅田鼠数量高的年份,因鼠害可使产草量降低30%。由以上情况看来,狭颅田鼠与牲畜争食牧草的现象是严重的。
狭颅鼠是野兔热及蜱传型斑疹伤寒的储存宿主。在这些病流行的地区,应大力灭鼠。
染色体核型:272=36
狭颅鼠是野兔热及蜱传型斑疹伤寒的储存宿主。在这些病流行的地区,应大力灭鼠。
染色体核型:272=36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狭颅田鼠由于头骨细而长,额宽仅占颅全长1/2左右,形态比较特异,在田鼠属中独立成为一个亚属一一-狭颅田鼠亚属(Stmocmnizu kastschelto,1901)是适宜的。自亚属提出后,分类学家对此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。
从形态方面看来,它与其他田鼠属的各亚属,均有某些十分相似的特征,这又显示了彼此的亲缘关系,在长期演化过程中,保留着共性。如其上门齿的齿面(唇面)具有浅的纵沟,这与沟牙田鼠亚属(Proedromys Thomas,1911)的单型种一一沟牙田鼠(Microtus bedfordi Thomas,1911),以及田鼠亚属中的根田鼠(Microtus oeconomusPallas,1776)相似。
其后蹠后半部具有浓密的细毛,与毛脚田鼠亚属(Lasiopodomys Lataste,1889)的布氏田鼠(Microtus brandti Radde,1861)相似;比棕色田鼠(Microtus mandari-nus Milne-Edwards,1871)后蹠后半部的毛还要浓密些。这足以反映出两个亚属之间的亲缘关系。
由此估计狭颅田鼠在田鼠属的演化过程中,似乎居于一种中间环节的地位。也就是说,在系统发育中处于关键性的分类地位,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地探讨。全世界狭颅田鼠可以划分16个亚种(依 Ellerman etc,1951)。中国狭颅田鼠可划分为5个亚种,鉴别依下述亚种检索表。
从形态方面看来,它与其他田鼠属的各亚属,均有某些十分相似的特征,这又显示了彼此的亲缘关系,在长期演化过程中,保留着共性。如其上门齿的齿面(唇面)具有浅的纵沟,这与沟牙田鼠亚属(Proedromys Thomas,1911)的单型种一一沟牙田鼠(Microtus bedfordi Thomas,1911),以及田鼠亚属中的根田鼠(Microtus oeconomusPallas,1776)相似。
其后蹠后半部具有浓密的细毛,与毛脚田鼠亚属(Lasiopodomys Lataste,1889)的布氏田鼠(Microtus brandti Radde,1861)相似;比棕色田鼠(Microtus mandari-nus Milne-Edwards,1871)后蹠后半部的毛还要浓密些。这足以反映出两个亚属之间的亲缘关系。
由此估计狭颅田鼠在田鼠属的演化过程中,似乎居于一种中间环节的地位。也就是说,在系统发育中处于关键性的分类地位,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地探讨。全世界狭颅田鼠可以划分16个亚种(依 Ellerman etc,1951)。中国狭颅田鼠可划分为5个亚种,鉴别依下述亚种检索表。
检索表文本
狭颅田鼠分亚种检索
1. 毛色深,背毛黑褐色与茶褐色混杂,颧宽较窄,仅占颅全长的45.6%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谢尔塔拉亚种 Microtus gregalis sirtalaensis
背毛浅,没有黑褐色的色泽;颧宽大于颅全长的45.6%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2. 背毛浅茶褐色,虽有黑褐色毛尖的针毛混杂在毛被中,但呈斑纹状,没显出黑褐色………………3
背毛不是浅茶褐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
3. 尾较长,尾长占体长的31%;腭长短,其长为11.8(11.1—12.4)mm,不超过12.42mm;听泡小,听
泡长6.1(5.8—6.5)mm,不超过6.5mm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玛依勒亚种 M. g. dolguschii
尾较短,尾长占体长的22%;腭长较大,其长大于12.4;听泡较长,听泡长大于6.5mm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呼伦贝尔亚种 M. g. raddei
4. 毛褐色;尾二色明显,尾背面暗褐,底面灰褐色;尾中等长度,占体长27%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天山亚种 M. g. tianshanicus
毛色灰黄;尾背面色淡,为灰黄色,尾底面为灰白色,色差不大,因此尾二色不明显;尾短,尾
长仅占体长的20%,为中国5个亚种中尾长最短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河北亚种 M. g. angustus
1. 毛色深,背毛黑褐色与茶褐色混杂,颧宽较窄,仅占颅全长的45.6%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谢尔塔拉亚种 Microtus gregalis sirtalaensis
背毛浅,没有黑褐色的色泽;颧宽大于颅全长的45.6%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2. 背毛浅茶褐色,虽有黑褐色毛尖的针毛混杂在毛被中,但呈斑纹状,没显出黑褐色………………3
背毛不是浅茶褐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
3. 尾较长,尾长占体长的31%;腭长短,其长为11.8(11.1—12.4)mm,不超过12.42mm;听泡小,听
泡长6.1(5.8—6.5)mm,不超过6.5mm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玛依勒亚种 M. g. dolguschii
尾较短,尾长占体长的22%;腭长较大,其长大于12.4;听泡较长,听泡长大于6.5mm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呼伦贝尔亚种 M. g. raddei
4. 毛褐色;尾二色明显,尾背面暗褐,底面灰褐色;尾中等长度,占体长27%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天山亚种 M. g. tianshanicus
毛色灰黄;尾背面色淡,为灰黄色,尾底面为灰白色,色差不大,因此尾二色不明显;尾短,尾
长仅占体长的20%,为中国5个亚种中尾长最短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河北亚种 M. g. angustus